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有上鼻鳞;无后鼻鳞;每一背鳞具5—8条纵棱。
形态 依据Brown and Alcala (1980)描述。
台湾兰屿4 ♂♂ 头体长76.1—82.7mm,平均80mm; 6 ♀♀ 头体长64.2—83.6mm,平均77mm。
吻中等大小,渐细,顶端圆;吻鳞宽大于高,背缘有宽的凹陷;鼻孔位于垂直鳞缝之后,鼻鳞位吻鳞和第1枚上唇鳞之间;上鼻鳞1对,长而窄,彼此分离;无后鼻鳞;前额鳞彼此分离;额鼻鳞长宽相等,与吻鳞和额鳞相接;额鳞长度等于或长于额顶鳞与间顶鳞之和,与第1、第2或仅与第2枚眶上鳞相接;额顶鳞2枚,显著大于间顶鳞;间顶鳞较短,顶鳞在间顶鳞之后彼此相接;颈鳞1对;上睫鳞5或6枚;眶上鳞4枚,第2枚最大;眶下鳞前面有4枚唇鳞,下眼睑被鳞;上唇鳞7—8枚,第5枚最宽,恰在眼的正下方;下唇鳞6—8枚,颏鳞和后颏鳞各1枚;颔片2对;耳孔略呈圆形,前缘无瓣突。
颈部、背部和体侧的每个鳞片有强烈的5—8棱,有的在颈部有11条棱,腹面10行鳞平滑无棱;环体中段鳞行28—31,平均29.8行(Cheng, 1987),或30行(林俊义等,1990);背中线鳞数34—41枚;肛前鳞小而多枚,不扩大或略微扩大;四肢贴体相向时,后肢达前肢肘部,后肢的第I趾最短,第IV趾最长,第IV趾趾下瓣24—28枚,平均26枚(Cheng, 1987)。
变异:2号标本无间顶鳞;1号上唇鳞8枚,第6枚最大,恰位于眼正下方;1号标本下唇鳞8枚;第IV趾趾下瓣27—38枚(Lin and Cheng, 1990),上限超过菲律宾标本最大数值,属个体变异。
背部绿橄榄色至棕褐色,6号标本在前面和中部背面的深褐色或黑色斑点约和背鳞等大,其他标本则无。背部无整条深色脊线纹;多数具有一不明显的浅色线纹;体侧深褐色或黑色带状斑上缘的宽阔部分,有浅色背侧线纹或一系列浅色斑点,除腹缘外,上唇鳞前部暗黑或褐色,眼眶下方的上唇鳞最大,沿眼眶背方有窄的深色线纹;下唇鳞有略微显著的深色带状斑;从上唇鳞或耳区至前肢有明显的浅色侧线或带状斑,进一步扩展到后肢,并散有浅色斑点;腹面灰黄色或浅蓝色,颔部和肛区色很浅;头腹面的颔部和咽喉部无深色斑和块斑。
形态 依据Brown and Alcala (1980)描述。
台湾兰屿4 ♂♂ 头体长76.1—82.7mm,平均80mm; 6 ♀♀ 头体长64.2—83.6mm,平均77mm。
吻中等大小,渐细,顶端圆;吻鳞宽大于高,背缘有宽的凹陷;鼻孔位于垂直鳞缝之后,鼻鳞位吻鳞和第1枚上唇鳞之间;上鼻鳞1对,长而窄,彼此分离;无后鼻鳞;前额鳞彼此分离;额鼻鳞长宽相等,与吻鳞和额鳞相接;额鳞长度等于或长于额顶鳞与间顶鳞之和,与第1、第2或仅与第2枚眶上鳞相接;额顶鳞2枚,显著大于间顶鳞;间顶鳞较短,顶鳞在间顶鳞之后彼此相接;颈鳞1对;上睫鳞5或6枚;眶上鳞4枚,第2枚最大;眶下鳞前面有4枚唇鳞,下眼睑被鳞;上唇鳞7—8枚,第5枚最宽,恰在眼的正下方;下唇鳞6—8枚,颏鳞和后颏鳞各1枚;颔片2对;耳孔略呈圆形,前缘无瓣突。
颈部、背部和体侧的每个鳞片有强烈的5—8棱,有的在颈部有11条棱,腹面10行鳞平滑无棱;环体中段鳞行28—31,平均29.8行(Cheng, 1987),或30行(林俊义等,1990);背中线鳞数34—41枚;肛前鳞小而多枚,不扩大或略微扩大;四肢贴体相向时,后肢达前肢肘部,后肢的第I趾最短,第IV趾最长,第IV趾趾下瓣24—28枚,平均26枚(Cheng, 1987)。
变异:2号标本无间顶鳞;1号上唇鳞8枚,第6枚最大,恰位于眼正下方;1号标本下唇鳞8枚;第IV趾趾下瓣27—38枚(Lin and Cheng, 1990),上限超过菲律宾标本最大数值,属个体变异。
背部绿橄榄色至棕褐色,6号标本在前面和中部背面的深褐色或黑色斑点约和背鳞等大,其他标本则无。背部无整条深色脊线纹;多数具有一不明显的浅色线纹;体侧深褐色或黑色带状斑上缘的宽阔部分,有浅色背侧线纹或一系列浅色斑点,除腹缘外,上唇鳞前部暗黑或褐色,眼眶下方的上唇鳞最大,沿眼眶背方有窄的深色线纹;下唇鳞有略微显著的深色带状斑;从上唇鳞或耳区至前肢有明显的浅色侧线或带状斑,进一步扩展到后肢,并散有浅色斑点;腹面灰黄色或浅蓝色,颔部和肛区色很浅;头腹面的颔部和咽喉部无深色斑和块斑。
生物学
台湾兰屿的多棱南蜥多次发现于树林边缘地区的小山、低地、山峡的路旁,没有在住宅附近发现。白天活动或在阳光下取暖。捕捉的雌体中有3支是孕蜥,刚孵出的2—3支仔蜥,大小不相同(Ota, 1991)。以昆虫为食,产卵于树叶下或倒下的树干洞中(林俊义,1990)。
分类讨论
种下分类 Brown和Alcala (1980)将多棱南蜥分为两个亚种,即北方亚种和指名亚种。